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之一。然而,低碳发展战略这一国家意志要得到执行,还必须调动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当市场动力不足时,对政策干预路径的选择至关重要。新盛唐集团为大家详细解读企业在低碳战略方面的政策,希望大家可以参考!
一、低碳战略的执行需倚重市场动力
低碳发展与绿色清洁发展既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又有一些新特点。一方面,低碳经济强调节约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换,加之温室气体与污染物排放往往具有同根同源的特征,因此,低碳发展是从能源领域向绿色发展模式的趋近。另一方面,二者在产生背景上又有较大差异。
尽管低碳经济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但它作为一种公共管理事务而非单纯的行政事务,又必须依靠公众和企业的协同配合才能得到实施。发达国家碳排放的2/3左右是发生在建筑、交通等消费领域,而中国碳排放的70%以上是在工业生产领域,因此,工业企业的碳减排行为对于我国碳减排目标的完成具有关键作用。
首先,政府监管的威慑作用对于保证最低环境质量是不可或缺的,但由于二氧化碳具有不同于污染物的属性,加之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开展碳减排只是道义行为而非法律义务,因此,现阶段针对碳排放的全面法律规制难以操作。
其次,由于温室气体排放对居民健康与生活的影响是缓慢的、间接的,不像污染防治那样容易引发公众的切肤之痛和强烈的参与动机,因此,社会许可证借助声誉机制对低碳经济的监督与激励作用可谓微乎其微。
作为市场经济中的赢利性组织,市场激励是企业执行低碳战略的最为强大、效力最持久的动力源。现代公司治理已由为股东负责的单向模式,转向以利益相关者(供应商、债权人、客户、社区、员工絮为基础的共同治理模式,多元化的利益相关者推动着企业将低碳纳入经营目标。
二、我国企业低碳化动力不足及原因
2010年11月,我国十大行业领军企业启动为期3年的低碳企业责任行动,揭开了企业实施低碳战略的大幕。此后,广东省南方低碳年度标杆企业推选、浙江省绿色低碳经济标兵企业评选等活动的开展,标志着企业在低碳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开始发挥。
1.能源比价不合理。受资源无价、原料低价的思维惯性和政府管制的影响,我国非再生能源的价格长期以来低于其真实成本,从而刺激了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近年来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价格数度攀升,但定价机制尚未理顺。处于萌芽阶段的新能源和节能产品则因达不到规模经济要求,成本和价格居高不下。
2.消费市场不成熟。从个体消费心理看,我国大众普遍存在而子消费、奢侈消费心理,对小排量汽车和自行车等低碳产品持歧视和排斥态度;从社会参照规范看,低碳概念在我国公众中虽基本普及,但低碳阴谋论还有不少追随者气对天津市民的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市民(约62%)意识到低碳消费是与个人息息相关的,近半数的市民在相同条件下会优先购买低碳环保型产品,59%的市民愿意为购买有认证的低碳商品而付出稍高的价格。
3.金融市场不完善,低碳资金筹集难。低碳技术的采用、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认证等,都需要数额可观的固定投资,且资金回收周期较长,资金缺口成为广大企业实施低碳战略的拦路虎。据科技部报告显示,我国92%的节能服务公司面临融资困难,如果能够顺畅融资,至少一半以上的节能服务公司发展速度会提高1倍。在投资主体尚不成熟、市场运作不规范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对环境信息的反弹也不敏感。
4.技术市场不完全,低碳技术的可得性差。据分析,中国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骨干技术支持,其中42种核心技术被发达国家所垄断。
5.行业竞争低端化。我国许多行业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企业在同质化竞争的红海中搏杀,只有采取低成本扩张、以量取胜的策略。低碳化转型作为一种机遇与风险并存的重大创新行为,往往因偏离短期利润最大化目标而不被经营者采纳。
三、企业实施低碳战略的政策选择
既然低碳经济战略势在必行,要克服其在微观层面遭遇的重重阻力,就需要创新政策工具,以弥补市场失灵,增强企业执行低碳战略的动力。从政府行为角度,环境政策工具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命令—控制、经济激励、商业—政府合作。
(一)积极创建基于市场的环境政策工具
为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动性,需要更多地采用基于市场的环境政策工具,给予受规制企业以竞争压力和提高能源效率的正而诱因。
1.理顺能源比价关系。应进一步理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非再生能源价格体系,实现全成本定价,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政策,尽早开设碳税,通过成本倒逼机制促使企业自觉节能。
2.完善低碳消费鼓励制度。培育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选择偏好,是低碳产品获取差别化优势的重要源泉,也是当前扩内需、调结构、转方式的宏观战略所急需的。
3.创设鼓励低碳创新的产业政策。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涵盖技术创新和管理再造的全新模式,要求转变以扶优为导向的传统产业政策,以选优为核心,着重筛选和培育有创新潜能、符合低碳化趋势的企业和项目。
4.发挥行业竞争的激励作用。一个企业的分布越广泛,其行为越透明,来自于利益相关者的关注越多,越会积极采取环境管理措施以应对各方压力。因此,充分的全球竞争有助于诱导企业实施低碳战略。
(二)通过自愿减排协议培育低碳经济的内生动力
企业基于长期利润最大化和社会责任感的内在动机而进行自愿减排,是环境管理的最高层次,已成为一些欧洲国家主要的温室气体减排手段。
1.把低碳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克服低碳创新的组织障碍。自我规制需要企业家具有战略眼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低碳经济的价值认同,为此,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应通过宣传倡导、组织培训等形式,提高企业家对低碳经济的认知水平,引导经营者走出短期利益最大化的理念误区,在低碳经济浪潮中争做急先锋。
2.落实《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研究制定节能减排自愿协议实施办法,明确自愿协议的政府主管部门,探索可行的操作模式。
推荐阅读:以低碳发展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 》》》
Copy @ 2019 新盛唐集团 版权所有 蜀ICP备06000706号-1
技术支持:中联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