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业城市运营商

当前位置:HOME > 专业服务 > 房地产 > 房地产案例 >新型城镇化之德国“通勤村”模式
新型城镇化之德国“通勤村”模式
发布时间:2017-10-20 11:03:15

“村庄”这个词,在传统的经济方式下,意味着单一、封闭、自给自足的社会生活。但是,随着社会变革、技术进步,德国村镇产生了一种新的生产与居住方式。这就是基于社会传统,由交通便利与远程工作催生的“通勤村”(Pendlerdorf)。新盛唐集团为大家详细解读德国“通勤村”的发展模式,希望大家可以参考!

 

 

朗根巴赫(Langenbach)是一个自治社区村镇,位于德国南部经济发达的拜仁州州府慕尼黑北部。通过新型城镇化改造,这里虽只有三千多个居民,但八成以上居民都在都市工作,人均收入比德国平均水平高30%,村镇里87%的土地依然是农林绿地。这里的人享受田园风光,也过着都市生活。

 

一、历史溯源

 

朗根巴赫在公元818年由自耕农开疆,13世纪初期因庄园主积累了较多的财富,自此发展出一定规模的手工业、商业、传统服务业等。由此吸引了一些自耕农在农场庄园附近建立自己的村子。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以贵族阶层为核心、周边居住自耕农的镇子。这个镇子也成为那个时期比较大的定居点和农村经济文化中心。

 

这样的村镇社会结构也是宜居村镇的渊源与传统。朗根巴赫今天的镇徽就说明了这一点。这个徽章的三个象征含义,也道出了朗根巴赫这样的村镇其后发展为现代化的“农业公民城镇”以及新的“通勤村”的几个基础条件:有序的管理、多元的经济,以及优美的环境。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是朗根巴赫演变为如今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向现代社会迈进的“农业公民城镇”

 

1818年德国进行了土地革命和政治革命,朗根巴赫也随之成为政治上独立的镇子。自18世纪末,在德国各广大农村,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土地使用权发生了根本改变,伴随着这次重组与取消农场主的封地,贵族阶级被消灭,取而代之的是农业公民“社会共同体”。与此同时,集中的城市管理并没有形成,而是由很多市民组织自发进行社会自治管理。

 

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农村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社会结构又一次发生变化。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出现了很多是与工业相关的人群,并产生诸多手工业、制造业、商业等职业门类的社会群体。

 

到了19世纪末期与20世纪初期,一个新的城市发展概念——“农业公民城镇”(Akerb rgerst dte)产生了。虽然大部分人口与农业经济有关,却有现代城市的特征,如,这里有村镇管理处、商业街道、火车站、学校等,也有如“农业经济管理会”、“基督教互助会”、“民间消防队”等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自发团体。这些基础设施和社会自治团体,是二十世纪这里发展为宜居村镇的基础。

 

三、当代形成的“通勤村”

 

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农村又进行了一次产业升级的社会变革。大量外来移民涌入慕尼黑地区,居住在城市的成本和压力大了起来。与此同时,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发展,发展出朗根巴赫这样一种对都市圈工作的人极具吸引力的“通勤村”。

 

朗根巴赫处于慕尼黑一小时通勤的经济圈内。除了慕尼黑,在它周边的小镇也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于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到这里居住与工作。在这样的现代化交通与通信方式下,朗根巴赫依然延续着镇徽所诠释的传统内涵。即:有序的管理、多元的经济,以及优美的环境。

 

这些来朗根巴赫定居的人,大多在大都市或企业工作,收入相对较高。他们每天往返于村镇和城市之间,给这两者之间带来许多文化经济上的交流,他们还将大城市的生活理念引入乡村。以上这些促使朗根巴赫的文化经济高度发展,社会文明程度远远高于一般村镇。到2013年,朗根巴赫的人均年收入达到42000欧元(德国平均水平31000欧元左右),6个企业年产值240万欧元,住房1785套(人均住房面积在60平米以上),中学与小学各一座,社会大学一座,84%的土地是农林用地——这里依然是一个在自然环抱中的现代文明绿色村镇。

 

在社会管理方面,朗根巴赫延续自发团体治理的模式,目前更增加了“青少年协会”、“老年协会”、“女子协会”、“幼儿园协会”、“工作互助协会”等32个社团,服务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村里的居民大多在大城市或周边小城镇工作,从事各种职业。他们从城市和其他村镇带来了不同的经济和文化,丰富着这里的生活。这些人居住在村镇,却有与城市一样的经济收入、社会保障,文化生活。这类人群被称为“通勤者”(Pendler),而朗根巴赫村也成为名副其实的“通勤村”(Pendlerdorf)。

 

 

四、通勤村的意义

 

从城市发展角度看,这样的村镇有助解决大城市的人口和住房等社会压力。让“人才资源”得到更多的利用和合理配置。将城市的社会经济功能往更广阔的城市通勤圈范围扩展,而非城市单极化发展。

 

发展的核心资源是“人才”。村镇通过良好的自然条件,基础设施,社会氛围等条件,让大城市集聚的人才可以来此,从而激活了在大城市周边的村镇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结合“外部条件”(交通,技术,就业环境等),使城市的人才、信息、资源,向乡村流动,达到城乡共同发展的目的。

 

在德国南部和西部经济发达的城市附近,朗根巴赫这样的“通勤村”非常多。目前,在德国南部地区,“通勤村”已占50%以上,其比例还在逐年增加。作为一种新型城镇化模式,“通勤村”未来或会成为极具前途的潮流。

 

推荐阅读:为什么要推进新型城镇化? 》》》

联系我们
全国咨询热线:
028-85283888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2号力宝大厦北楼

Copy @ 2019  新盛唐集团  版权所有   蜀ICP备06000706号-1

技术支持:中联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