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业城市运营商

当前位置:HOME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深度分析:“新特区”能为成都和成都人带来什么
深度分析:“新特区”能为成都和成都人带来什么
发布时间:2007-06-12 00:00:00

深度分析:“新特区”能为成都和成都人带来什么

 华西都市报 

新特区 不设框框任你闯

    在十多个省份参与的激烈争夺中,成都最终脱颖而出成为全国第三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消息成为昨日成都市民最为关心的话题。[ 延伸阅读:揭秘“新特区”的幕后故事:咱们生活咋变化 ]

    成为“新特区”后,成都会不会像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那样,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老百姓能否享受成果,广泛受益?昨日,记者特别采访了出席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专家,四川本土经济、社会研究专家,成都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部分市民代表。大家纷纷看好成都,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未来充满希望。大家还认为,农民将成改革最大受益者。届时,农村经济将更繁荣,农民收入更高,基础设施建设会更好,社保医疗等等现在城里人享有的公共服务也都会覆盖到农村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杨伟民表示,成都市具有统筹城乡发展的良好基础,下一步发展和改革的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内容明确,且具备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经济基础和区位条件,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改革方向。成都目前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做法,使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让老百姓满意。

    有专家认为,国家为新的改革试验区设置了最优惠的政策资源,概而言之:不设框框,随你去闯。

新特区 西部崛起新的增长极   [延伸阅读:深度分析:“新特区”能为成都和成都人带来什么 ]

    成为新特区,专家对成都的未来充满希望,并提出很多具体建议

    成都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了,这是全国第三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昨日,走在大街小巷上,随处都可听到人们对此的议论。昨日,记者分别采访了出席“中国经济50人论坛”的专家、四川本土专家、成都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大家纷纷表示看好成都,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未来充满希望。 感受新特区 城乡统筹成都能够带好头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我非常看好成都,……成都一定能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延伸阅读:成都成为新特区受青睐 世界500强企业来蓉抢市场 ]

    “成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谈起成都的统筹城乡工作,“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专家、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娓娓而谈,道出了今年年初受国务院委托到成都调研的故事。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与20个左右的老百姓做了直接接触,其中有拿着社会保障证的失地农民,有搬到新居的新居民,有在养老院安逸养老的老人,还有仍然从事农业生产,种地、种菜的农民等等。

    当时,给调研组留下最突出、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成都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做法,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老百姓满意。用一句专业性语言来讲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到了以人为本,发展的成果由人民特别是农民共享了”。“只要能按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和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的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成都一定能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杨伟民对成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延伸阅读:成都:新特区是起点而非终点

建议新特区 做好8件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首先应该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或者最高原则就是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为了增加G D P ,增加财政收入,楼盖得更多一点等等。

    谈起成都试验区的未来,杨伟民也给出很好的建议:首先应该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或者最高原则就是以人为本,目的就是要解决人的问题,不仅仅是为了增加GDP,增加财政收入,楼盖得更多一点等等。统筹城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同步过上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杨伟民指出,成都目前要做好的就是八个方面的事情:[延伸阅读:专家: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要在五个方面实现创新

第一,统筹城乡规划的编制。

第二,要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现行城乡分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把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由城市延伸到农村。

第三,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体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建成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和管理体制、投入机制。

第四,要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建立城乡统一、市民与农民公平享受、城市与农村软硬件均衡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公共安全。

第五,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村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和更加规范的社会救济制度。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实现全市统筹。把进城务工农民和失地农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范围,并统一发放标准。[延伸阅读:媒体指成渝设立改革试验区催生新的发展增长极

第六,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制度。对在城市已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进城务工人员,转为城市居民,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

第七,要健全基层自治组织。推进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的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探索新时期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模式。

第八,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适合本地情况、发挥比较优势的工业和服务业,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

    最后,希望成都能基本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体制,走出一条适合中西部地区特点的科学发展道路,为全国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展望新特区 未来成都走超大型城市路线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李晓西:成都必然走上超大型城市路线,所以“城乡统筹”是成都的必由之路。 [延伸阅读:成都成为新特区受青睐 世界500强企业来蓉抢市场

    成都所实施的“三个集中”、“四位一体”城乡统筹战略,最大的价值在于不再让土地这个“两难问题”两极摆。成都必然走上超大型城市路线,所以“城乡统筹”是成都的必由之路。建议成都在“统筹城乡”实施过程中,不管如何规划,都要给未知领域留下一些空间。据悉,在今年的成都“两会”上,成都公布了“1特大城市统领38中小城市”的规划:预计5年内,加快中央商务区、东部新区、南部新区和北部新城建设,积极推进城镇体系建设,逐步形成“由1个特大城市、8个中等城市、30个小城市、60个新市镇和600个农村新型社区”构成的新城镇体系。

第三个“新特区”为什么花落成都?

    此前,有十多个省份参与第三个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的争夺,此前不少专家认为深圳很有竞争力,但成都和重庆却在激烈的争夺中脱颖而出,这是因为什么?

理由一 城乡二元结构障碍亟须破除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表示,中国改革发展到现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已经成为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体制障碍,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很大程度上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没有根本性破除。因此,设立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符合改革的大方向,十分必要。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指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须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方针。从总体上看,现在中国相当多的地区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阶段,中国现在已具备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基本条件。。[延伸阅读:“花”落成都 光荣与责任同在

    而位于西部富庶的川西平原上的成都,正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二元结构,全市人口1100万,农民占了三分之二,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成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将进一步发挥成都特有的经济优势、科技优势、市场优势和生态优势,强化成都的带动功能和辐射作用。

理由二 中国需要新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对于重庆和成都在激烈的争夺中脱颖而出,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梅松表示:“出乎意料,但又在意料之中。”梅松称,重庆和成都是西部大开发的龙头,根据中央确定的区域发展战略,要区域平衡和协调发展。目前,东部有浦东为龙头的长三角和天津滨海为龙头的环渤海经济圈,在中西部再来一个,就显得协调和平衡。

    多年来,中央一直非常重视西部大开发,但是收效并不明显,此次将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定在重庆和成都,意图非常明显,就是想通过成渝经济圈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尽快打造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延伸阅读:谁是第3个新特区?广东辽宁6省竞逐

理由三 成都城乡发展提供示范效应

    从2003年开始,成都在全市实施了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的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将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四年来,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开创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可喜局面,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年来,成都以市场化为动力,城乡统筹发展创造了西部多项第一。一是推进城市经营,提高以城带乡能力。采取统一经营政府可调控资源,全国实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盘活存量资产,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经营和政府特许经营权的改革等措施推进城市经营,使城市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大幅提高。二是引入资本,培育农村市场化主体。强化农业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伊利、蒙牛、汇源等一大批大型农业投资项目。三是强化措施,改善农业农村投资环境。率先在西部实现了县县通高速路、村村通水泥(沥青)路、村村通电话、镇镇通网络。

    专家观点 成渝共“试验”联系更紧密

    如何看待成渝两地共同投身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义?“两兄弟”怎样携手完成使命?昨日,长期致力于成渝经济区研究的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廖元和接受了记者电话专访。

优势成渝各有典型意义

    记者: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鲜经验,成渝两地有什么优势?

    廖元和:一个地方要在统筹城乡发展这一领域创造经验,城市太小不行,农村太小也不行,成渝两地都是大城市带大农村,具备“试验”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成渝两地一个地处平原,一个地处山区,其统筹城乡的实践各自具有典型意义,能够为全国各地提供多样化经验。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成渝两地地缘相近,经济文化相融,有助于试验从一开始就在一个较为广大的范围内启动。

利好改革是更强劲的动力

    记者: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会给成渝两地带来哪些现实机遇?

    廖元和:两地的探索必将得到国家的有力支持。但我认为,建设“试验区”对两地最大利好不是具体政策、项目的支持,而是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以及由此激发的发展主动性。没有框框任你闯,意味着成渝两地可以针对现实问题,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从成渝两地发展实际看,体制机制障碍众多,改革是比投入更为强劲的发展动力。[延伸阅读解读: 勇于探索 大胆创新 全面推进各领域的体制改革

共进首先应实现制度对接

    记者:成渝两地怎样在这一“试验”中携手共进?

    廖元和:首先应实现制度对接。例如两地都在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目的在于打破城乡隔阂,促进农民向城市转移,今后可以尝试统一两地户籍制度安排,这样就能在更大范围内为农民向城市转移提供空间。“试验”既然以向全国提供经验为目的,就应首先在两地间融会贯通。
一起竞争发展两个比一个好

    “对四川、重庆来说,这是件很大的事!”昨日,一直关注、研究成渝经济圈的省社科院学术顾问、研究员林凌这样评价成渝两市同时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个比一个好。两个一起竞争、比拼,协调发展,共同前进,这对建设成渝双核城市群非常有好处。”

    林凌认为,建好试验区,对西部、对国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一个新的起点,需要我们去探索创新,有许多体制和政策障碍需要去克服。“这是件好事,但做起来会很难”。他认为,作为试验区,中央就是要让你大胆去闯、大胆去试。

新特区 百姓未来日子步步高

    成都市发改委主任彭琳:大家的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幸福,生活质量会稳步提升

    成为新特区后,成都将深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健康保障体系。扩大就业,消除“零就业”家庭。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努力达到:城镇各类社会保险实现城镇人口全覆盖,综合社会保险实现农民工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农村人口全覆盖,最低生活保障和住房、医疗、上学等困难救助实现城乡所有贫困人口全覆盖。

    两天来,出席新闻发布会、开会、商议对策,成都市发改委主任彭琳一直忙碌着。对未来,彭琳更是充满信心:设立新特区后,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乡村农民,大家的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幸福,生活质量会稳步提升。

住房保障 让各种收入的居民有房住

    成都成为“新特区”后,老百姓的住房保障政策会不会改变?

    彭琳介绍说,下一步,成都将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这表明,市委、市政府原来制定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大方向是不会变的,请市民放心。[延伸阅读:解读:谁是第3个新特区?

    据了解,今年成都仍将“持续健康发展房地产业,调整优化住房供给结构,增加中小户型、中低价位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供应,保障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其具体措施是,将成都的房地产市场细分,让各种收入的市民和居民都有房可住。

    据透露,今年成都将增加中小户型和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供应,成都五城区普通商品住房计划供地将为4500亩,保证经济适用房供地100亩-200亩、修建经济适用房40万平方米,限价商品住房计划供地300亩、修建70万平方米,廉租住房计划供地100亩、修建20万平方米。

居民收入 大力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新特区”将会大力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让老百姓生活更富裕,花钱更潇洒。

    成都今年明确提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增长8.5%。这个目标表明,农民人均收入的增幅比城市人均居民收入增幅高。政府将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定在8%以上,就是要让老百姓有钱可花。

    制定这个目标,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一,城乡一体化进程将加快,城乡居民收入有望实现同步增长;二,今年将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三,计划目标提出农民人均收入增幅高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0.5个百分点,有利于引导全社会更加关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问题,采取更多措施帮助农民增收。

    此外,消费结构处于升级换代时期,汽车、住房、旅游、教育等消费热点将持续升温,将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

消费价格 严控指数与全国水平相当

    设立“新特区”后,成都的消费价格会不会出现大的波动?

    对此,彭琳并没有作出正面回答,只是强调改革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的,“两会”时确立的大政方针是不会变的。据了解,今年“两会”上,成都市政府宣布,成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控制在103左右。

    今年,成都煤电油运供求关系依然偏紧,资源约束矛盾进一步加大,可能推动物价上涨。随着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逐步完善,政府调价项目的陆续出台,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将逐步显示,物价有上涨的压力。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资料和产品购销倒挂现象在短期内不会改变,消费品市场供大于求的竞争格局仍将延续,将抑制价格总体水平上涨。这就意味着,与广大市民吃、行、穿息息相关的消费品价格将相对稳定或降低,这会大大增加老百姓的幸福感。

    同时,政府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物价监管,控制物价大幅波动,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左右,与全国、全省水平相当。此外,今年成都还将布局建设一批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以“放心店”为载体完善城市商品配送体系,保障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畅通;新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基地20个,让成都周边县(市)价廉物美的绿色食品大量流入成都市场,让市民能放心食用。

社会保障 继续完善各种保障制度

    成都市政府新闻发布会表明,将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对此,彭琳仍然表示,“两会”制定的政策和目标不会出现大的变动。

    按安排,今年成都城乡的商品零售覆盖率将达3%。成都城镇将新增就业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将控制在4%以内。成都今年将让连锁超市等零售店开进城乡结合部与新开发社区,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方便市民生活。今年还将完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保险制度,提高基金征缴率,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企业招用农民工社保补贴政策,将征地农转非人员全部纳入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力争全市0-18岁少儿参加少儿住院互助金达80%以上。

    对今年政府的就业措施,一方面,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就业和再就业政策落实,将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加上政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将推动城乡充分就业。另一方面,每年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外来务工人员等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强劲,劳动力需求矛盾也突出,在就业方面,政府的计划与去年持平。

联系我们
全国咨询热线:
028-85283888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2号力宝大厦北楼

Copy @ 2019  新盛唐集团  版权所有   蜀ICP备06000706号-1

技术支持:中联无限